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稅務可以規劃嗎?

本週聽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先分享給大家。有位企業主平常習慣性將營業收入低報半數,從營業稅到所得稅都一起漏掉,後來,他經過多年平安無事後,在有一次親友聚會後,大放厥詞貶抑稅務人員,並得意於省掉稅款。不過,有位親友恰好是稅務人員,聽得很不是滋味,於公於私,都必需要處理。當然,後來這位企業主也被捕上必要稅款和負擔罰責。各位讀者可以用不同角度來解讀這件事,筆者從專業服務歷程中,許多企業主或是所得人都希望有個方法可以將稅款降到最低(有些企業主並不認為繳稅是應該的事),也有許多專業人士打著各種招牌銷售各種解決方案。

到底有沒有完美的稅務規劃方案呢?目前,整個稅務規劃構想主要兩種作法:第一種作法在現行法律架構設計和執行一個最小化稅務負擔的作法;第二種作法主要在於利用稅務機關查核能力上不足和時間上限制。目前,各國稅務法規(包含我國稅務法規)都已經設計實質課稅機制,亦即如果刻意扭曲事實以逃避稅負,則稅務人員可以按照實質進行調整。因此,第一種作法上需要考量實質課稅的作法下,來進行安排。至於,第二種作法之最典型方式,就是利用政府給予審查便利作法,將實際所得分散處理,以及,利用我國稅務機關掌握海外所得能力不足之處,而隱藏海外所得等等。

第一種方式主要挑戰在於稅務制度修改頻率以及稅務規劃預設期間存有變數,以遺產稅的規劃而言,稅率從先前的高稅率,從轉變為低稅率,現在又有機會再往上調整,這段時間人的生命終點往往不會按照規劃的來發展,所以,這種規劃產生問題。另外,針對證券交易所得,這幾年經歷停徵、復徵再停徵等過程。目前在各國聯合打擊避稅措施的情況下,海外空間都持續限縮中。因此,實施這種方案主要目的在於要稅得安心,睡得安穩,將來公司持續擴大,知名度持續增加情況下,不要讓稅務問題變成經營問題,找出在現行制度和經營方向下,去繳合理範圍內最低的稅務負擔。至於,有論者認為富人繳稅太低,其實,企業主努力創造出就業和產值,就是一件有貢獻的事情,繳稅高低整體制度設計問題,稅務制度設計應該要拿在中庸,本來就是不易之事。

第二種方式主要就賭被抓到的機會,不論使用何種方式,一旦被查核中,必須加以補稅和承擔必要的稅務責任。任何一種稅務上刻意規避,都會有留有軌跡和各種關係人,等於埋下一個在未來必須要進行搏弈的機會。夜路走多總是會碰到鬼。過去曾有案例,一開始事業發展很順利,等到事業變大的時候,同業持續以各種舉報,進行干擾,而當自己站不住腳的時候,只好將退出該事業經營,放棄多年努力的基業。

誠如稅務到底可否規劃呢?一位資深的會計師提到其實沒有所謂的稅務規劃,只能依據實質去繳合理的稅,任何需要透過安排的交易去改變課稅的標的,都會有日後涉入稅務案件的機會。依據筆者觀察,選擇不同稅務法規遵行方式其實就像每個人經營企業的態度,有的寧可賭一把,有的寧願開大門,走大路,從一開始就以合理方式遵守稅務規範,避免未來風險。企業主必須仔細評估後各種風險和後果,然後作出妥善的選擇。

-完-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從投資界大老給的關鍵訊息談起

在星期五下午聽到一位走過兩岸三十年發展的投資界大老分享對於台灣產業現況和未來動向的發展,他針對台灣發展有些憂心,也提出建議。對於台灣過去發展上,仰賴Wintel生態系統,而取得在矽科技和製造的全球供應鏈中重要地位,同時,又搭上中國市場的十倍速增加的列車。這些過程帶給臺灣企業許多機會,也造就許多今天的領導人物。不過,在接下來,由人類聯網生活模式,將會對於交通、消費等有更大變化,這又是一個新生活模式改變,自然會產生許多機會,也會讓許多企業面臨淘汰的問題。這些趨勢已經有許多論述,就不再多說。

在這次研討中,明白地承認中國市場已經不是過去那個靠建設和出口為主的發展階段,而是開始進入以世界市場作為企業成長和競爭目標的階段,而且中國是哪種可以先放任(甚至鼓勵)各種創新(試點),讓一些人成功,然後,再整理整頓的模式,就對於由互聯網+的新經濟可以觀察出來。因此,關鍵訊息在於中國在走向世界、世界在向新經濟,臺灣可以拒絕不走(如果認為這些傷害到許多人的利益),但是,這個世界不會等臺灣。

講者在演講中,特別強調未來企業和人才,並需要能夠跨地域、跨領域和跨世代。前兩者從過去到現在都是一直強調的重點。但是,從過去兩年來台灣變化,會發現能夠跨世代的人才和企業,會是未來顯學。在網路時代來臨後,過去資訊可以按照階級來主導和操縱,但是,透過網路是一個民主和平權的平台,每個世代都可以推動他們所認為應要的改變,現在50歲和30歲世代就完全生長在不同世代,但是,都必須要一起合作去發展未來30年。所以,擁有跨世代的能力就是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

因此,講者認為臺灣企業都應該要有一個海外平台,用來作為吸納各地(包含中國)資本和人才,投資在需要去發展的市場。這個國際平台可以自己去發展,可以讓自己加入一個國際平台中。臺灣可以走出成為一個平台,變成一個將世界技術資源和中國市場資源之整合平台。

不過,在這次演講中,有一個問題遺留下來,就是新經濟和舊經濟間平衡是無解的。回到1900年代前後三十年,汽車、石油、航太、證券等等都是當時新經濟,但是,後來都經過許多慘烈的整合和淘汰,演變出今天成熟穩定的世界,現在在中國製造和消費電子(以智慧手機為終點)等都將會從新經濟轉變為舊經濟,這個轉變過程也會讓台灣面臨一個新舊交替的張力。過去十五年,兩岸都是追逐當下新經濟的機會,成長解決許多的分配不均問題。現在台灣可以說就是在這種分配不均的問題下,讓社會產生一種拉力,拉住發展速度,讓大家有機會去思辨到底何種價值才是大家要的。雖然,講者認為這是政府的問題,但是,筆者以為這個問題是任何愛這個土地的人,都應該花時間和參與解決如何平衡新舊經濟的項目。這點就是兩岸很大的差異,臺灣是由民主機制下去進行減速,讓各方自主去調整,而大陸就是國家領導菁英憂國愛民的存續問題。

在這次政治版圖輪替,真正的終結過去臺灣習慣的政治模式(按:連立法院都進行輪替)。在現有華人的政治實體中,臺灣是一場有意義的實驗,將西方以尊重個人為主的思維,和東方以群體存續為主的思維,不斷進行融合和嘗試。每次當有任何人看衰台灣的發展,最後的結果卻是往往讓大家再次驚艷臺灣的生命力。其實,這幾年世界收縮的過程,臺灣收縮程度是相對輕微的,我們應該對臺灣的自我修正和思辨未來的能力有信心。總結來說,臺灣在這個世代交替之際,是在往良性道路上前進,建議各位讀友保持信心,一起加油吧!

-完-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從所得稅申報統計結果來看如何提升家庭財富?

每年財政部都會公布最新核定的所得稅申報結構,目前最新公布到民國102年度的申報結構。從下表中,可以觀察到在全部約599萬戶申報單位中,所得額納入最高稅率組別,共有8,372戶,綜合所得在440萬以上只有0.62%,不到全部申報戶的1%。綜合所得在117萬以上戶數,只有7.31%。有將近44.41%的戶數,每年申報所得在0到50萬之間。因此,這表反應出課稅所得分配結構上,有二個主要問題:其一、為何這麼少數人具有相對較高收入呢?如果只讓這些少數人的來負擔較高稅負,是否合理?這些人很有可能是願意留在台灣繳稅的愛台人士。其二、到底如財政部所言,所得稅無法課到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呢?這些才是創造台灣實質貧富差距之地方。因此,如果這些願意納稅的人才是政府的主要客戶(他們提供政府收入),則政府應該思考如何讓台灣有更多高所得之納稅單位才是重點,而不是應該想要扒這些人的皮。

從所得結構中,仔細觀察薪資所得變化,可以看到在低綜合所得的納稅單位,薪資所得佔綜合所得比重約在80%,而越往高所得組別中,可以看到薪資所得比重越來越低。在一般家庭中,依賴薪資所得,大約可以讓你的所得到100多萬,那麼一個雙薪家庭頂多拼到200萬,到綜合所得在500萬以上家庭,大約只能半數來源為薪資所得。因此,薪資所得其是主要綜合所額來源,在一般家庭中,做為主要收入基礎,但是,如何想要到達400萬以上,你就必須要有其他收入。

當我們觀察利息所得和股利所得,可以看到這兩個項目做為第二種和第三種主要所得來源,代表國內民眾都有投資習慣,但是,可以看到當綜合所得越高的時候,股利所得比重越重。因此,當你沒有投資在能夠持續性產生股利所得的資產上,你沒有機會成為財富擁有者。換言之,所得越高的人,其實依賴被動收入來產生所得。如果你想要建構高所得家庭,就必須看依賴創造事業或投資別人的事業來產生。

前述提供幾個思維。第一、薪資所得可以讓你家庭每年所得發展到235萬之際,接下來你必須要被動收入才有機會繼續提升家庭所得。因為,能夠有這個等級年薪的職位在每個公司都很少。第二、必須開始懂得投資,要建立自己股利所得來源,你必須有這些項目,才能夠創造更多財富。第三、政府應該要去如何經營出更健康的納稅單位和所得來源,而不是只看薪資或是股利。

表:各類所得金額結構










資料來源:102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

-完-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從好點子到好事業的起步

每次在一個大的趨勢發生的開始,總會有許多人提出許多類似的點子,但是,最後卻只有少數可以創業成功。到底從發想到落地中的關鍵在哪些地方呢?

近年,隨著休閒娛樂風氣盛行,各種表演藝術活動盛行,這背後運作通常需透過許多不同廠商加以整合,從規劃、排演、售票、宣傳、執行、結算等工作,要結合金流、物流、人流的管理。在亞洲和台灣都是一種重要發展趨勢。因此,近期在亞洲和台灣都有團隊看到這個趨勢和背後商機,從單一廠商到開始組合出不同的團隊,最後到可以掛牌的企業。這中間不同人士都看到這個商機,但是,卻是只有少數人可以成功。有次偶然機會,和這中間主要業者創辦人交流,要看到機會容易,但是,要能夠認識到這些人事、彼此產生共識、形成團隊、調動資源、解決法律問題等等,就不是隨隨便可以達成。

日前,有家公司針對3D列印推出新的APP服務,觀察這家公司創辦人,在資訊業界打滾二十多年,在四十多歲時後,觀察到這個趨勢,找到適當的軟體人才,推出這個服務。同期,看的這個趨勢,想做這個平台的人有很多組,但是,只有這家公司在發展的路上。其中關鍵,在於創辦人已經累積多年經驗和人脈,可以找到適當的資源和人才加以整合。

綜觀身邊案例,可以得到一個重點,要想出一個好的點子容易,也可以說明這一分鐘全世界產生無法計數的點子,但是,最後要到產生事業,卻是鳳毛麟角,這其中關鍵有三:其一、創辦人商業領導力成熟度,這需要10年以上功力,有位企業家第一份生意從10歲開始;其二、能夠辨識出關鍵資源,並且取得關鍵資源的能力;其三、必須要具備整合執行能力,要將這些資源要素整合,並且,可以去執行。在本人執業生涯中,發現「想到」是容易的,但是,「做到」是困難的。

祝福有志創業的人,能夠成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