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現代財務報表的基石:借方等於貸方

借貸平衡法則是每個學會計的人士,所要記憶的第一個首要法則。但是,何謂借方?何謂貸方?為何借方合計數和貸方合計數相等?為何資產要等於負債和權益呢?對於會計世界而言,這些問題就好像1+1=2的證明題,重要卻又不好解釋。今天,嘗試用簡單方式來說明這個恆等式。

現代會計系統被認為與義大利商業活動有著重要關聯,「會計」被設計用來紀錄任何一個商業組織的活動。當有一家公司取得一筆新台幣500萬資金,現代會計就會同時問這筆資金是從哪來的。如果是股東提供股款,公司會計就要紀錄公司增加銀行存款500萬,同時也增加股東權益500萬。這代表股東提供公司資金,也取得股權。後來,如果公司將這筆資金用於購置生產設備,那麼公司會計就要紀錄公司增加設備500萬元,但是,所需要款項由公司所擁有現金來支應,所以,要減少公司銀行存款。公司股東沒有再提供任何的資金,股東權益就有變化。因此,現代會計在紀錄每筆交易時,要把這筆交易對於企業資源變動分別從資金使用方式和資金來源方式分別加以紀錄,並要求這一體兩面的紀錄必須相等,創造現代會計具備內部自行檢核的基礎。這種自我平衡的特性,讓這套方式從當時許多不同紀錄方式中勝出。

那麼企業經營活動中,資金使用或保留方式有哪些方式呢?或是所謂的借方項目有哪些科目?在資金使用方式,現在財務報表將之一分為二,有未來轉換為經濟資源的稱之為資產,而沒有未來轉換為其他經濟資源的稱之為費用或是損失。當公司將資金以銀行存款形式握有時,代表未來公司可以運用於各種用途,因此,銀行存款就是一項資產。當公司將資金用於給付給員工,做為上個月工作的報酬後,這些資金就不屬於公司,而員工也已經賺得這些工資,所以,這些資金就使用薪資費用來紀錄,並做為公司損益表中費用項目。這點和管理學中所謂員工是公司重要資產完全相反,在會計中,付給員工的資金就是一個費用,會減少股東權益項目。所以,各位讀者要理解資產和費用(損失)本來就是一線之隔。後續有機會再來詳述到底有哪些常見的項目。

接下來,資金來源有哪些方式呢?或是,所謂貸方項目又有哪些科目呢?現代財務報表卻將資金來源方式為三種。首先,公司取得這些經濟資源是否需要未來償還義務?如果有未來償還義務的部分,就稱之為負債和權益。前者指公司必須一定期間以經濟資源(主要以現金或貨物)進行償還,後者指在公司解散的那一天才必須要進行償還。前者在分析時,主要重點在於是否需要付息?而後者就只有領取股利的份。如果沒有未來的義務,那麼就是收入和利得。舉例來說,從客戶那邊拿到100萬元,和從銀行那邊拿到100萬元,前者在提供相關服務或貨品後,公司就賺得相關經濟資源,這是屬於股東的權益,而後者就需要在日後按照約定要求還給銀行。所以,如果一家公司產品銷售得非常好,持續收到現金,那麼這家公司日常所需要資金根本就是由客戶來支應,扣除成本和費用後,就是股東賺得的價值。以臺灣Nike代工大廠豐泰而言,在公司上市後,資本增加方式都是透過持續地將盈餘轉增資而成,這代表公司日常營運和擴張所需要資金都是靠自己賺來的,沒有再拿過股東的錢。

資產和費用只差在有沒有未來效益,而負債、權益和收入只差在未來需不需要還,會計創造出一個以簡馭繁的方式,用最簡單方式來進行,卻是現在商業資本市場運作的重要基礎。後續再探討現代會計的起源。

-完-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財務報表之首要科目:現金

現金是現代資產負債表中第一個首要的科目,主要表達一家公司目前手邊所能夠動用的現金、銀行存款和類似現金的債務投資,如:短期定期存款。現金這個科目變化反應出一家公司經營心態和長期競爭能力,所以,只要能夠詳細觀察這個科目就可以掌握住一家公司的經營變化。

要觀察現金,首要在於觀察幾個期間的變化,其是逐步上升,還是逐步下滑呢?如果一家公司在產品具有競爭力,並擁有市場獨佔地位,其現金部位應該逐年逐步上升。這代表該公司是真的有賺到錢。

通常觀察現金部位高低,還可以將公司用於長短期資金運用的科目加以納入。當一家公司現金部位超過日常營運上需要的時候,通常財務主管就會將這些資金轉入半年到一年期銀行存款、短期政府公債、短期商業本票或是貨幣市場基金,以賺取較高的收益。如果資金還是多個這些項目時候,就有可能會再購入長期性的政府公債或評等較高的公司債等。前述這些投資工具多數以固定收益為主,並且具備極低的信用風險。但是,如果公司將這些資金投入一些波動度較高的金融工具時,就要懷疑公司為何要去進行高風險金融市場操作的動機,畢竟這些公司並不是專業證券投資機構,要過金融市場來增加獲利,往往到最後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時候,投資人就要多留意,有機會要多詢問該公司的發言人。

如果比較連續兩個截止日期間(如:兩個年度截止日),現金部位變化除反映公司實質的經營成果好壞外,要去追查這些變化的合理性。如果現金部位大量減少,那就要檢查是否公司有進行重大投資,如:擴大產能、進行重要股權投資。如果都沒有,那就要檢查公司是否有大量堆積存貨、未收回帳款。如果通通都沒有,那就要檢查公司是否有償還重大債務、減資退還股東、或是發放鉅額現金股利等。這些推理過程,都在於讓投資人思考一家公司的現金變化的合理性,公司管理當局做這些決策背後的動機為何?以利決定是否要跟著這家公司的老闆一搏。當一家公司現金部位接近短期借款和其他應付款中應付薪資的水平時候,這就代表公司的現金週轉已經產生很大的壓力。

如果連續兩個截止日期間的現金部位大量增加,未必都是公司透過自己的實力去賺到的。有些時候,現金部位增加主要在於公司要進行現金增資、發行公司債、辦理銀行長短期借款等項目,這時候要去了解公司為何需要進行這些融資行為,是否合理?後續投資計畫是否能夠為投資人所接受。

如果一家公司現金部位持續增加,本業經營良好情況,通常可以進行將借款清償,並且以現金方式,發放股利給股東,甚至於減資退還股東。否則,投資人要去留意公司經營管理階層保留大量現金的目的,是否後續有可能會進行風險和獲利不成比例的投資項目,或是,這些現金已經被挪去其它使用了。畢竟,公司經營者握有部分股權,卻能夠支配全部的現金部位,這就是最大的風險。常見的情況是如果公司經營者握有股權較低(低於20%),但是,經營需要現金較高(如:經營性更新機器設備),這個時候公司經營者就會傾向保留較高現金,不會以現金方式發放股利,而是讓投資人去市場買股票換現金。

當拿到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可以在第一時間,投資人可以藉由上述分析技巧,快速地掌握公司經營的變化,進行初步判斷。

-完-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從基本收入的發想…

基本收入 (basic income) 是一種新的人權概念,認為每位公民應該要有基本收入來維持一個公民在社會群體的生活。瑞士在近期針對這個議題舉辦一場公民投票。雖然,公投結果並沒有通過給予每位公民一定的基本收入,但是,有讓這個議題更進一步發酵。筆者利用兩個腦力激盪的場合,讓會議人士發想如果台灣實施基本收入,那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境。這其中,有許多有趣的論點,值得紀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當一開始就讓大家直接表決是否支持基本收入時,多數人還是認為這樣的制度會對於努力工作的人不公平,會降低工作的意願和社會生產力,甚至認為這樣的補助無法執行,會造成福利支出濫用等。這也是目前從坊間報導中,所謂的多數人想法。其後,筆者讓大家更進一步討論後,卻發現大家想法上有些調整。

採用基本收入是否會增加政府支出呢?多數人討論到基本收入總是認為要從哪邊來支應這些收入呢?其實,現在雖然沒有基本收入的觀念,但是,臺灣社會類似這種對於弱勢的公民補助支出,實在非常的多。直接性的補貼,可以從各種對於低收入戶的補助、殘障公民的補助、各種對於老年公民的退休金和年金補助、農民的各種補助、對於學生的補助、勞、公和農保中所需要各種照顧生活的支出等等,其實多到各位有納稅的讀者都不清楚。此外,間接性的成本,包含:要支付前述支出,所需要成立的各種官方和半官方的機構之營運成本、因為沒有基本收入而造成社會問題,衍生出的監獄、警察、社會工作等等支出。目前這些數據沒有加以精算,如果能夠全面檢視所有的福利支出,或許透過一個對於所有公民都一體適用的基本收入給予方案,反而來得透明、有效和公平。換言之,讓稅務收支更能夠發揮出平衡各種所得和財富差異的功能。

實施基本收入是否會降低人民的工作意願呢?其實,在目前社會上,工作的價值和意願已經遠超過賺取基本溫飽所需的經費,所以,當大家有基本收入後,反而更可以去從事他所想要去做的事情,去做他認為有價值的事情,這樣大家反而更會去努力工作。因為,工作已經不是滿足最低層次的需求。我相信在臺灣更多的人,可以從小去發揮出更多的能量。有一定比率的人,上班工作更多的意義在於建立更好的社會關係。讀者可以觀察臺灣各種慈善團隊的動員能量可以佐證。

實施基本收入後是否降低經濟體的生產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看當公民收到基本收入後,是否會做消費還是儲蓄起來?如果基本收入的給予方式,變成實質現金,那麼很有可能公民會將這些收入轉成儲蓄,而無法產生足夠的經濟流動。如果讓基本收入變成任何生活在臺灣的公民每月可以用於各種民生需求的消費點數,那麼這個基本收入將會創造出巨大的內部消費力量。臺灣的健保制度培育出高度發展和有競爭力的醫療產業,那麼將健保觀念放大對於公民的民生消費的保障,那麼會創造出多大的內需消費市場,從而讓一個經濟體產生內部的循環。

要如何確保基本收入可以有效率的發放和使用呢?如果在以書面或電腦為運作的時代,這或許非常的困難,但是,在現在Fintech創新下,透過電子支付將可以快速地實施和追蹤這些款項的流向。讓我們發想一下,假設台灣每位公民的身分證都可以是一張類似悠遊卡的支付工具,那麼政府提供每月基本儲值,只要商家採用無實體收付工具,那麼其可以按照消費,直接換取現金。從而也讓這些商家改用電子收付工具(後續,稅收基礎也可以得到確保)。因此,臺灣將有機會創造一個全民使用電子支付工具的境界。現代科技讓基本收入實施變成一個相對容易的事情。臺灣的統一發票制度是全世界少數能夠有效執行的典範。

最後,看起基本收入好像有許多的優點,但是,前面論述可行之處在於必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體,否則,創造出的消費很容易變相成為對於其他國家公民的補貼。不過,以台灣而言,新台幣不是國際貨幣、跨境電子支付也相對容易進行管制,所以,先前發放消費卷,也不容易產生出補貼國外經濟體的情況。其實,各位讀者想想許多的電子遊戲都給予玩家每次加入遊戲的時後,都有個基本的生命點數和裝備,讓他可以有個公平的起點。如果不小心死了,也可以重新開始。人生就好比一場遊戲。我們不是造物者,無法不斷地給大家重生的機會,但是,我們可以讓每位公民在每月都可以重新出發的機會,都可以滿足生命的最低需求。這樣可能更勝過給予各種的補貼和持續去創造出貧富對立來得好。
或許,那天這就變成社會的基本人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