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從中國汽車市場2017年展望談汽車零配件業的機會和挑戰

在筆者所服務的PwC全球網路中,每年都會定期針對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展望,在一份目前內部的展望資料中,從2017年將會開始形成一個重要發展趨勢上的變化,對於臺灣的汽車零配件業者又可以提取的那些想法呢?

從這份內部資料來看,中國汽車市場將會有下列三個主要發展趨勢:

趨勢一:中國新車市場將會開始產生成長放緩,更大幅度的整併:預估2016年整理車市增長率會有14%左右,但是,2017年車市遇到成長放緩的機會將會大增。目前中國有76家整車製造集團,184家汽車整理裝配商,隨著市場放緩,將開始促進市場整併的力量。此外,大陸政府開始討論是否放寬外資在汽車業最高持股比率(目前為不高於50%),如果開始放寬,將會帶動另外一波提高中國汽車公司價值的機會。

趨勢二:中國二手車市場和售後服務市場開始成長。2010年到2015年二手車市場年度複合成長率在18.6%以上,2016年二手車將突破1000萬輛。中國在2016年徵集意見修改中《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將有機會打破汽車業壟斷市場,將使得非屬於整車廠的獨立零部件銷售和維修體系可以有獨立發展機會。如果保險認證制度可以發展起來,都有機會讓中國售後市場從2017年可以開始大步成長。

趨勢三:2016年中國市場新能源車的年度銷售佔比預估將接近1%。依據過往經驗,當超過1%以後,將代表市場會開始產生量變,依據最新的預估資料,將會在2022年達到185萬輛市場,未來數年年度成長率會達到28%。

從前述趨勢觀察中,汽車零部件業者將可以注意下列的機會和挑戰:

一、整車廠將會持續增加對於零部件成本下降的壓力,同時,整車廠持續整併中,將會使得汽車零部件業者將會面臨下一輪持續淘汰賽,具備資本規模和技術能量的業者將會持續勝出。

二、新能源車和汽車智能化,將會使得汽車零部件市場開出一個缺口讓不同業者有機會切入。對於高端汽車市場將會讓整車廠擴大對於這些總成和配套的採購,而經濟型汽車市場則會提供給售後服務市場發展的機會,汽車零部件業者將有新機會找到新的成長動能。

三、雖然,中國售後服務市場將會興起,但是,這個市場相對地追求高性價比的產品,換言之,將以成本下降能力強的業者才有機會勝出。對於臺灣業者,在這個市場不一定會討到便宜,但是,大陸市場將有機會消耗中國業者的產能,因此,臺灣業者將持續保有在其他海外地區的優勢。


綜上來看,2017年將會是中國汽車市場進入下個階段的開始,也會是所有業者的機會。

-完-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從財務報表中的文明發展-2

在前次文章談到,現代會計方法中,體現出對於股東權益之確認和尊重,從而讓開展出資本運用效率的競賽。資產負債表(或是財務狀況表)在財務報表順序通常是第一個出現的。當筆者第一次接觸到不同國家的資產負債表的表達方式,就會發現我們所熟悉將現金擺在第一個項目的資產負債表之表達只是其中一種做法。後來,實際到歐洲去旅行時候,就有一種體悟,那就是資產負債表之表達方式,也就呈現出一個地區對於財富類型的偏好和價值觀。

歐洲地區發展出現代資本主義超過數百年歷史,而在這地區從古代就發展出一個以城堡莊園主為核心的封建系統,傳承到今天歐洲有許多家族都綿延二百年以上,其財富也就持續傳承。換言之,在歐洲,代表一個人、家族或企業的經濟實力之表徵在於你擁有那些資產(有形的不動產或無形的智慧財產),而這也就反應在哪個地區資產負債表通常會先表達出一個個體擁有那些長期性資產。此外,早期在歐洲地區的資產負債表,通常先將資產減除負債後,以淨資產方式來表達,這表現出一個股東在某個經濟實體的價值,股東就是取得債權人取走債務後之剩餘價值。

觀察北美地區(新世界)的資產負債表就會反應出另外一種價值觀。在這地區之資產負債表表達方式,乃是先表達出現金部位,再依序表達出金融商品投資、應收款項、存貨等項目,等到流動資產表達完成後,再表達非流動資產。這個劃分標準在於一項資產的變現能力,這隱含出這個地區將所有的經濟資源是為可以流動的,能夠有越多流動的資產項目,就可以擁有更多財富創造能力,越給予高度評價。這個地區表達出財務狀況方式,通常是採用總資產和總負債權益的總和來表達,這種方式告訴資產負債表的讀者,我們擁有這麼多的總資產,這些資產背後由這些債權人和股東出資成立,直接表達出公司籌資結構。換言之,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來說,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都是取得資金,發展出企業總資產的方式。因此,只要能夠滿足一個短期(營運週期)內資金的需求,該個體就可以繼續存活下去。所以,流動性就變成企業失敗之最後表現所在。

在亞洲地區,現代財務報表是一種由歐美輸入的舶來品。以臺灣地區而言,我們的經濟體制運作方式主要還是以美式方式為主,所以,我們的財務報表呈現方式也就承襲美式作法。不難想像在過往歐洲列強殖民地區,通常也就採用歐洲表達方式。下回在讀到一份財務報表時,可以想想這上面也是留有商業文明發展的軌跡。

-完-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西方憑什麼?」導讀後紀

「西方憑什麼?」博客來書籍網址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存在兩個重要的問題要去討論:其一、為何現在世界是由歐亞大陸的人類創造出文明來宰制,而不是其他地區存在的原生人類文明呢?其二、為何現在世界由歐亞大陸中西核心所創造文明,而不是東核心所創造文明來主導全球文明呢?Ian Morris綜整許多專家研究後,針對後者提出一個值得參考的架構。誠如書中所言,研究這個問題目的在找一個可供人類發展的參考基準,並且破除傳統上非理性的迷思,如:人種差異論等。作者用心地說明目前全世界的人類主要都是智人的後代,歐亞大陸的人類一智地混有一些直立人(如:尼安德塔人)基因,因此,不存在任何所謂種族上的先天差異。

作者提出以每個社會中每個人的耗能來做為判斷,一個現代科技社會的人所要耗能會是過去農業帝國時代的人之8.8倍,現代科技社會耗能不只是在食物之上,更多在於提供各種運輸、電力、工業、商業、農業和居家等運作,需要進步的協作方式,才足以支持。因此,作者以評分方式來評估東西核心的舞台上。

歐亞大陸文明之西核心持續在移動,由最早的兩河流域做為起點,從西元前5000年到西元500年間,移動到雅典、羅馬、伊斯坦堡等,然後,在西元500年以後,核心文明受到草原民族壓迫而崩解,直到西元1500年以後開始,從義大利帶動文藝復興開始,西核心文明開始移動西歐沿海的國家,然後,在一次大戰開始,移動到以大英帝國為核心,最後,在二次大戰後,西核心文明移動到北美洲的美國。東核心的文明主要就是以中華文化圈天下為主的中國,其文明核心沿著黃河的上遊西安移動到下遊北京。

從作者考證中,西核心從進入農業時代開始就早於東核心將近2000年時間,主要在於地理和氣候帶來優異條件,讓移居到此的人類,開始找出馴化植物和動物的方式,啟動人類開始發展出大型社群的文明競賽。此後,一直到東核心文明進入唐宋時期,開始追上西核心文明,發展出各種創新的制度(如:科舉、運河)和技術(如:使用媒、印刷術),超過西核心發展,成為世界的重心。這個時候西核心成為歐亞大陸的邊陲地帶。當蒙古人的崛起,又再次東核心和西核心進行大量的交換,然後,西核心在明朝鄭和航海事業告終後,開始進入持平,不在進行創新,進入將近400年的封閉時期,而這個時候西核心各個領域開始進入大航海時代,後面故事對於現在的人就非常熟悉,就不在贅述了。

從東西核心文明的創造,西核心其實在地理優勢下,在歷史長河中,維持較高的創新能量,不斷地發展新的技術,掌握今天世界運作規則,而東西方核心已經全球化融合後,成為多元發展,但是,最終會是東亞中國式發展,還是歐美式發展會成為主導世界的核心呢?還是,先從過往發展差異的根本原因來說明。

以作者提出的論述和筆者自身對於歷史發展的體悟,會下列三個主要思考重點:
觀點一、文明發展總是在紛亂中興起,而於長期穩定中沒落。西方核心發展從羅馬帝國(基本上,充其量也算是比較集權聯邦制度)之後,就再也沒有存在一個統一的帝國,也沒有追求一個一統天下的大帝國,因此,各種創新嘗試總是會在文明核心管不到的邊陲地帶持續創造出來,形成出一種巨大的創新能量。而東方核心在秦朝建立高度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以維持長久穩定統治的主要訴求。觀察二千年以來,只有當中原文明開始融入外來文明後,就會創造出世界第一的領先優勢。所以,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決定一個文明追求哪種有效率的制度,而這個選擇就決定後來發展的結果。西方世界持續紛擾和廝殺,創造出追求創新的氛圍,而東方世界從長期紛擾中,了解維持穩定才是讓多數人民有好生活的重點,也是統治集團可以長期位居統治地位的重要任務。兩種核心各種所長,而各有限制。

觀點二:多數人類文明傳統上以由上而下的建構出秩序為主,而近代西方民主國家和資本制度,則是造成一種由下而上多元發展的秩序,雖然容易沒有效率或看似紛擾,但是,這種制度讓一個國家的人民建構出對於一個國家的認同,而不是對於一個統治階級的認同,因此,可以動用出較多的能量,來進行戰爭或是建設。同時,以資本獲利的運作機制,則是讓人們可以持續透過出資本和出能力進行大規模的交換,可以踏實地從中獲利,將整個社會能量激發出來。

觀點三:在過去時代,地理和氣候條件會造成對於技術創新頻率和結果有所差異,但是,貿易方式確是能夠交換這些差異。從希臘亞歷山大、蒙古成吉思汗到大唐李世民等均創造一個以武力為基礎的穩定秩序,從而發展出巨大的貿易能量,創造出強大的文明發展。而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軍事實力投射在全球各個海域上,創造一個世界貿易的基礎,造就過去全球在冷戰後將近60年的發展優勢。因此,對於人類未來發展,單一強權維持世界貿易網路的秩序和持續創造自由流動之貿易方式都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基礎,這個角度可以讓我們持續來觀察未來三十年的參考基礎。

觀察西方和東方發展史,每次文明進展都會創造出財富(優勢)會形成階級上差異,但是,如何去化解這些差異,又不會造成人民革命,都是歷史上每個文明要去化解的問題。這點乃是我們用來觀察每個重要國家或文明發展的重點。最後,在美國換上一位新總統,而中國正式進入新的權威核心後,未來三十年是否會有新的面貌呢?讀者可以自己據以評判。

-完-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如何確認收入呢?-1

在財務報表的世界裡,如果要真正的衡量一個組織的經營成果?最正確的方式,只有把這個組織解散清散,把所有的錢退還給股東,這樣就可以從股東的角度來確認到底賺了多少?不過,這樣的角度,在現實的世界中,無法這樣運作。所以,我們必須在一個營運期間或一個年度(法律上規定至少要分配一次股利的期間)間,來量測一個組織的經營成果。那麼,如何確認一個組織的收入就是首要的第一個問題。

在現在的財務報表運作下,將收入確認類型分為三個主要形態:買賣、服務和金融商品(農產品)交易。當然,現在針對前二者後來又整合成為一個按照契約類型來統計收入。不過,對於一般財務報表使用者而言,還是回到前面三個型態,來進行了解。所以,以下先就買賣和服務等二個型態來進行說明,主要認列的作法和潛在問題點。

物品買賣是否產生收入的重點在於那個時間成立和到底實際上收入金額。就一台個人電腦而言,當消費者從電腦公司直營門市刷卡帶走這台電腦的當天,這台電腦就歸屬到這名消費者的名下,電腦公司就賺取這份收入。在實際購入的當天,消費者就擁有這台電腦,而電腦公司也可以確定從信用卡業者取得貨款。權利和義務移轉就成為主要的滿足點。但是,假設電腦公司提供七天鑑賞和無條件的退回等方式,就會讓前面這個日期往後調整到鑑賞期屆滿為主。此外,如果電腦公司同時隨著這台電腦提供額外的保固服務和搭售的有價自行開發軟體等,就必須要將銷售價格分拆到不同項目上面。所以,以買賣為主的收入認列型態重點在於那個時間點可以確立收入和收入劃分方式。

如果消費者從一個網路商店上買下這台電腦,那麼這個網路商品應該認列全部的銷售價款為他的收入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涉及到另外一個重要的核心問題,網路商店的本質在於經營物品買賣,還是只是提供一個媒合的機會。假設這個網路商店是直接從電腦公司買下庫存,將這台電腦直接放到所設立的倉庫中,同時,增加電腦規格,按照網路商店的設定價格賣出。那麼在這個交易中,網路商店等於購入物品,然後,再賣出給使用者。這個時候,整台電腦的銷售價格都是屬於這個商店的收入。

但是,如果這家網路商店只是提供一個展示的空間,該電腦的銷售價格、運送、後續維護等都是由電腦公司自行處理,該網路商品只是賺取每筆交易一定成數的服務費用。那麼比較合理表達出這家網路商店的收入,就應該是這些服務費用。當然,這個金額就比全部買賣金額小得很多。其實,這家網路商店就是提供一種勞務,而非自己做買賣。

勞務提供方式千奇百變,前面媒合服務只是一種型態。要確立勞務收入的方式,主要還是從勞務提供方式來下手,主要重點在於完成勞務提供的時間點認列。所以,讓我們來看幾種常見的型態。一個採用會員制度的健身中心,針對每個會員有收取每年的年費和每次上課的課程費用等兩個類型,那麼前者是就會按照時間的經過來確認收入,例如:一個會員在八月一日繳全年度的費用,那麼到了年底就只能認列5/12的會費。同時,課程費用就是每次提供課程後就能夠認列費用。假設一個工程公司受雇建造一座橋,全部建造時間為三年,所以,就必須每年底按照完成進度來認列將關收入。

實際上的收入認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當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有面對股東的經營壓力後,認列收入就變成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後續,有機會再來談談這方面的議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