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今年有機會到一個南歐國家參加一場研討會,在會議當天安排兩個不同地方的行程,而中間只有一個小時的交通時間。原先計畫要做當地傳統計程車前往,所以,在第一場會議的開始,就先委由主辦單位和飯店協助安排計程車。結果,當天該程式傳統計程車業者有場大罷工,全市交通陷入混亂。不過,安排人員卻老神在在,直接請我使用Uber,對於一個在網路上進行交易的恐懼感的人而言,真是很掙扎。在一番內心交戰和主辦單位鼓吹下,決定使用,結果,不到一分鐘設定好帳戶、密碼和信用卡資料,並驗證後,就可以使用了。
在主辦單位協助設定地址後(其實也不難,透過Google地圖和GPS,很快就處理好了),不到六分鐘,就有一位Uber的司機,載著我到出發前往下個目的。到達目的後,我還在想如何付錢時,司機直接讓我下車,原來透過台灣信用卡就可以付款。在不到10分鐘內,我就收到一封載有本次行程帳單的電子郵件,筆者也同時完成對於司機的評價。在往後的幾天中,Uber和Google地圖(直接用中文英文混著找出地點、規劃行程、直接切換到Uber叫車)成為探索這個城市的好幫手,每天從飯店搭著Uber出發前不同的目的地。最後一天,準備離開飯店時,櫃檯人員詢問是否要安排車輛呢?當然是用Uber就好了!
Uber從一個解決共享車輛安排的平台,進行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解決交通上問題。以筆者這次經驗而言,第一天抵達異地時候,選擇搭乘當地有牌的計程車,結果到達飯店時候,竟然付出比平常多一倍車資,司機沒有跳票也加收一大筆行李廂費用,開立一個手開收據,很愉快地走了。等到我和飯店櫃台人員一聊,才發現變成冤大頭(按:上車沒有要求跳錶,下車沒有讓飯店服務人員代為溝通費用,均是筆者的疏忽)。因此,接下來行程就儘量不搭乘計程車。這就是傳統計程車司機業者的問題,政府再多管制和保護,業者再多自律,結果,搭乘計程車只要有一次不好經驗或一個害群之馬,對於消費者都會產生一個防衛機制和期待,難道沒有一個經濟實惠的價格,又能夠透明安全的交通服務嗎?
在這體驗中,科技和人性不斷地有美好的結合。當在異地不知道如何說明地址,擔心被亂敲竹時候,Uber和Google Map間結合,讓交通路線很透明地讓司機理解(這中間根本不必講話)。在移動過程,司機和我的各自手機都可以同步記錄相關路徑,確保路程上透明度。到下車時,只要下車就好,透過信用卡結算,速度快速,收費由系統自動計算,並且留下軌跡。作為一個消費者對於整個搭乘的過程,有一個透明、效率和安全的體驗。順帶一提,最後還可以對於司機進行評價,讓司機在Uber生態圈中,更懂得自重自愛。
在這邊不用一個商業分析的角度來談論這件事,只是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讓出外到異地的筆者,感受到智慧生活的好處。所以,接下來筆者肯定會是Uber的用戶了。最後,順帶一提,當天該市的計程車罷工原因正好就是抗議Uber侵犯他們的生存權益(按:很多行業都有類似情況,傳統作法保護特定族群,讓消費大眾付出代價,但在新的科技環境下,打破這些限制,未來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多)。結果,這場罷工卻幫Uber司機創造更多的機會。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